这个帖子简单记录了我发现并治疗甲状腺Ca的过程,分阶段把遇到的难题和困惑,以及我尝试的解决方案总结一下,希望给大家一些帮助
一、发现和确诊
问题:体检发现肿块
解决:多方咨询明确需要手术
本人男,30岁,年11月14日体检时外科查体触及甲状腺肿块,医生直接认为需要手术。隔天我找到华山外科H主任,H主任也认为需要手术,随后的B超提示:右叶48x25x28mm低回声,TI-RADS4A,影像科医生认为没有必要穿刺了。
不甘心的我随后拜访了若专家,均倾向良性,我当时第一次知道甲状腺结节,仍然抱着是良性的希望。听一位内科大夫说如果选医生的话,不要选随意就全切的大夫(当初我对术式的选择一无所知,就想保住一侧甲状腺),于是避开了上肿(事后发现上肿其实比较倾向半切的)。查了一些医生之后,我又找到了瑞金的Y主任。
Y主任认为我的结节必须手术,并且安排了验血和穿刺。随后的穿刺结果提示“甲状腺乳头状癌”,虽然也在意料之中吧,但是心里还是受到了一些冲击。第二次看Y主任的门诊,医院的YF主任做了一次B超,除了肿瘤之外,6区还见若干低回声,淋巴们结构可见。同期的增强CT没有提示其他额外的异常。
至此基本确诊:
右侧最大尺寸48m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,中央区淋巴结未见异常,未提示双侧淋巴结异常。
同期甲功:Tgng/mL
术前检查的草率为我的二刀埋下了伏笔,事实上我右侧4区有两个B超可见的转移淋巴结,在术前的3次B超和增强ct中都没有提示(可能由于肿瘤太大造成了遮挡)。而主刀也轻信了这些结果,没有更谨慎的安排更多的检查。
所以这里要提醒还没有手术的病友,术前的检查非常的重要。鉴于B超对身体没有辐射,并且会因为大夫的经验和仪器造成漏诊,术前至少两位专家独立的检查个人认为是非常必要的,可以减少漏诊的概率,避免不必要的二刀。
二、第一次手术
问题:半切还是半切?是否使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?
解决:尽量提出疑惑,和主刀沟通
经过了各种折腾之后,我于年12月10医院。瑞金的术前谈话中告知了手术方案:半切+淋巴结清扫。听到这个结果,我还是比较安心的,认为终于可以保住一侧的甲状腺,以后被困在荒郊野外不至于因为断了优甲乐浮肿致死(天大的脑洞)。
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,我心里觉得既然手术是一辈子的事,看到很多人伤口增生了,想做达芬奇手术。后来和主刀沟通了,主刀给了三个意见:1恶性2男性3肿瘤尺寸太大,建议我做开放性手术。对于这个建议,我还是心存感激,后面恶补了各种知识后,才知道这个手术确实不适合做达芬奇。
12月12日在Y主任的主刀下做了手术,下午2点推出去,4点半左右推回病房。回房后声带没有受到影响,我母亲看到纱布贴的方式,猜到可能是全切了,但没敢跟我说,晚上我拉住一个住院医生,让她帮我看了手术记录,才得知我确实被全切了,心里一阵低落,但还是安慰自己反正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。
但其实我应该要感谢这次手术的全切,因为后来的病理和复查都提示,按照规范,我这是一台必须全切的手术。不知道术中发生了什么事,临时更改了手术方案。但是遇到了很多瑞金的病友,瑞金确实半切做的太草率了。
术后低血钙,推了钙剂,并且大量补钙持续了两周才有所缓解。手术后第三天出院,第五天拆线,按部就班。
两周后问到了病理:
右侧甲状腺乳头状癌,中央组淋巴结10/22转移:左5/8,右5/12,喉前0/2。
听了医生朋友建议,我决定去做个碘巩固。
三、术后复查发现IV区淋巴结转移
问题:术后三周发现可疑淋巴结
解决:多方咨询,通过穿刺取得证据。多方咨询确定优先手术,而不是靠碘碰运气。
年1月初我拜访了上海六院的核医学科C主任,C主任帮我约了六院Y主任的B超并且进行了化验。其实之前我就到瑞金挂了普通门诊化验了血,但是竟然没有Tg,只能在六院补了一次。
化验结果:Tg2.71Tsh5.6,这么高的Tg一定有问题,但我当时还寄希望于术后还没有完全降低。
B超结果:右侧4区可疑淋巴结,转移性不除外。
反正也得看看是不是好的,最终在瑞金进行了穿刺,结果提示“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”
晴天霹雳。
六院的C主任要我直接喝碘,但毕竟也对身体有副作用,木同学告诉我BRAF突变,很可能淋巴结不吸碘,最终还是得回归手术治疗。我还是决定拜访下外科医生们,包括我的主刀Y主任和上肿的S主任,给的结果都是必须手术治疗。Y主任的方案是上扬的L口,实在在我的接受程度之外。而且第一次的失误让我对他失去了信心(虽然后来几番思量,他做我第一刀的手术确实无功无过)。上肿的S主任给的方案是右侧2b34区清扫,年前刚好有个空档可以手术,让我自己考虑。
母亲心急如焚,让我赶紧手术,但我其实当时对颈清的口子非常在意,医院的X主任腔镜做的清扫既干净口子又小,但是年前已经找不到X主任了,我纠结再三,决定任性一次,年后拜访X主任再做决定。安安心心回家过了年,年后奔赴杭州。
期间继续恶补各种知识,并且认识了不少热心的医生和病友。给我最大的帮助的就是温哥华小文青木同学,他给了我三点建议:
一刀后三个月再手术
做个增强ct,明确淋巴结位置
淋巴结转移,尤其对我这种BRAF突变型的,最好手术处理,而不要寄希望于碘。
四、幸运的穿刺
问题:担心对侧淋巴转移了却无法发现,将来还有三刀
解决:进行淋巴结穿刺寻找证据。
中央区多达十个的转移,让我担心B超阴性的左侧也已经存在转移淋巴结了。和上肿S主任沟通过这个问题,他表示他们不做预防性的淋巴结清扫。这让我非常的担忧,难道将来发现了再来三刀么?
2月6日我到杭州拜访了X主任,X主任很客气,认真询问了我的病情。他让我可以回瑞金拿第一次的ct图像避免再次增强ct延后碘的时间,并且安排我找L主任做了一次B超。L主任的B超结果和六院Y主任的结果没有很大差异,X主任再三考虑后,认为还是做一次ct比较好,医院做了第二次增强ct,范围包括颈部和上胸部,层厚间距1.25mm(瑞金的是3.75mm,解析度也比较低)。ct没有提示其他的异常。
一周后我拿着ct的结果去找X主任,X主任跟我沟通了手术方案,右侧清扫(比上肿的S主任多了2a区)。由于之前做了一些功课,木同学建议我在方案上激进点,同时清扫5区。于是我尝试着向X主任要求同期清扫5区,X主任认为没有必要。
X主任同时仔细查看了我的ct,发现胸骨上窝有一处奇怪的钙化,增强前后ct值都比较高。
这时我提出了第二个要求,请X主任帮我安排预防性穿刺左颈淋巴结,毕竟我左侧中央组也转移了5枚淋巴结,我担心左颈淋巴也已经转移,但不在B超的探测范围下。医院有Tg洗脱液的测试,相比较起来更灵敏。X主任答应了我无理的要求/摊手。
隔天医院的Z主任帮我做了左颈淋巴结穿刺。左侧区找了三个淋巴结,一共进针10刺,并做了洗脱液测试。其中4区淋巴结下针时质地中等,不完全柔软。
几天后结果提示,4区的淋巴结洗脱液Tg值为0.12,细胞学提示转移。
幸好我穿刺了。这下手术的方案变成了双侧的清扫。
五、二刀前的最后准备
问题:什么样的清扫范围最彻底?
解决:咨询各个医生,最终下决定
在等待杭州穿刺结果的过程中,医院找到了C主任,听听他的意见。他给的方案是5区的清扫(比杭州的范围多了一个5),并告诉我手术可能要等很久,鉴于他的手术范围比较彻底,我决定等他的手术。随后赶紧通知杭州取消我的手术预约,避免耽误其他病人。
穿刺结果出来后,我再一次找到了C主任,并且希望能安排一个协和Z主任的B超。C主任笑着说,你这个情况她应该会很感兴趣。当天很幸运的就做到了C主任的B超,C主任看了半天,没找到左侧的转移淋巴结,她建议我把涂片拿到协和来会诊(看来她还是没有很相信)。后来协和的会诊表明穿刺的结果没有问题,确实是转移。
在这段期间,我又拜访了几位影像科的专家,大家认为胸骨上窝的钙化看起来不像转移淋巴结,上纵隔也没有看到问题,上肺部也没有看到可疑的东西。我终于放下心来,安心的等待手术。
我左侧的转移淋巴结确实比较非典型,以至于术后的7,8次B超,若干大咖,都没有看出这个淋巴结,要不是Z主任神乎其神的穿刺到了它,还真就得漏了。
六、二刀
问题:术前的小疑问
解决:和医生充分的沟通
4月底终于等到了北京的通知,也是几医院,C主任和我沟通了手术的方案,在我的再三沟通下,C主任同意术中帮我探查胸骨上窝(瑞金常规不清扫这个区域),并且跟我说明了可能的风险(胸骨上窝的探查也需要喉返神经检测仪的帮助)。手术范围变成了双侧5区+7区清扫。
术前在协和住院部又做了一次B超,也仅仅提示右侧四区的淋巴结(我要求他们仔细查看了中央区)。但随后发生了一个小插曲,晚上的时候影像科医生咕噜噜推着小车到我床前,又给我做了个B超,啥都不看,就看中央区,说嘿嘿我们就是专门来看这个的,然后标记了6区两个可疑的低回声!
我赶紧和主刀管床沟通了此事,他们表示不是他们安排的,管床笑着说:“平时B超科请都请不来”
鉴于我知道重开6区的风险,心里真是七上八下,但此时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,只能硬着头皮上了。
4月28日下午4点我终于被召唤到了手术室,在手术室和医生们进行了简单的沟通后我就被麻翻了。手术持续了4个小时。醒来之后第一件事情就开始试着说话,发现声音完好后就开始拼命跟医生问问题。
医生说手术很成功,没有伤到喉返神经,6区情况比较干净,就没有继续探查,只是拿掉了气管前的一些组织,进行了双侧5的清扫,清扫了胸骨上窝并且掏了一部分上纵隔的组织。算是最最彻底的手术范围了。
手术之后神清气爽,没有任何不适,但脖子两天后慢慢的肿了起来。四天后引流液加起来不到25ml就拔管出院了。
三天后查到了病理,6/43个淋巴结转移:左颈2个,右颈4个,7区和气管前都没有转移。
证明我的左侧清扫并不是过度治疗。比较令人疑惑的事左颈的两个淋巴结出现在2区,而4区的淋巴结竟然没有找到,但是医生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,只能先恢复起来再看下一步了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结语:
我的治疗还没结束,但目前算是达到了阶段性的理想效果。希望我的经验能给大家一些启发,在遇到问题是不再那么恐惧,那么迷茫。
二刀前我夜登了泰山,在山顶看了日出。生病的过程就像黑夜中十八梯上看似永无止尽的台阶,但只要和小伙伴们一起努力,一步步的往上爬
我们终将看到日出
最后再次感谢木小彦同学给予的无私的帮助!希望大家也能多多支持他的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://www.shichongcaoa.com/sccjg/889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