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向日葵大家都不陌生,它一般分为油用、食用和兼用三种。最近几年,我国种植向日葵面积不断扩大,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向日葵秕籽(壳里没瓤)的现象普遍存在,是最为常见和严重的病害之一,严重时减产能达到50%以上,而且即便采收完,如果秕籽率过多也会严重影响品质,所以,如何预防秕籽是我们种植向日葵的重中之重。那么,向日葵是怎样出现秕籽情况的?又应如何预防呢?
第一,种植密度过大,导致秕籽现象发生
在向日葵的种植过程中很多农民种植密度不科学,为了扩大产量和收入,盲目的扩增种植密度,我们都知道,种植密度过大就会导致植株下部透光和采风下降,这就会造成向日葵茎秆细弱,发育迟缓和不良,特别是到了中后期,向日葵的叶片舒展开来,田间密闭,就会影响光合作用就会出现秕籽现象。
种植密度过大问题如何解决?
若因此原因导致的秕籽,我们在种植向日葵时就应该合理控制种植密度。食用型品种一般植株粗壮高大,所以密度应控制在株距40-50厘米,行距60-70厘米,每亩总株量控制在-棵为宜;相比来讲,油用型品种一般植株低矮,密度应控制在株距30-40厘米,行距40-50厘米,每亩总株量控制在-棵为宜。
第二,及时修剪整枝,防止秕籽
大多数向日葵有分枝的特性,随着植株逐渐生长发育、花盘的形成,往往在茎秆的中上部长出分枝,这些分枝如果不及时修剪掉慢慢就会长出新的花盘。这些花盘属于畸形变态发育,会消耗植株近一半的营养和水分,影响主花盘营养的供应,会导致空籽比例增多,严重影响产量。所以,建议农户们在植株开花时及时整枝,整枝要遵循打小、打早的原则,亦即:枝杈一冒,马上打掉。在整枝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准、稳,避免损伤植株的皮茎,一般整枝3次,一直到把分枝全部剪除才算完结。
第三,防止灌浆期和花期干旱缺水
向日葵有很强的抗旱能力。不过,在整个植株生长期也需要大量水分供应。它从出苗到现蕾阶段是抗旱能力较强时期,需水量较少,但是从现蕾到开花结束是花盘形成和籽粒关键阶段,此阶段需水量最多,再加之这个时候正是干旱高温降水量不足时节,如果此时不给植株浇水,就会导致花盘授粉不足,出现秕籽现象;此外,在植株灌浆期叶子通过吸收阳光向花盘输出养分,整个过程是靠水分的输送方式来完成的,这事如果干旱也会造成花盘瘦小,瓜子成熟度不高,导致减产。因此,这就需要我们在植株现蕾一直到花盘成熟时有充足的水分。如果早上8-9点或者下午5-6点出现叶片打蔫就说明已经干旱缺水了,如果没有下雨,就要及时灌溉浇水,防止出现花盘瘦小和发育不良现象。
第四,注意保护蜜蜂等授粉昆虫
向日葵主要靠异花授粉结种,通常来说自花授粉率很低,主要靠蜜蜂传播来进行授粉的。在向日葵花期如果缺乏蜜蜂授粉就会出现授粉结实,秕籽现象增多。很多农民朋友为了防止病虫害喷施了大量农药,使蜜蜂受到伤害。所以,要避免在花期喷洒农药,导致授粉不足导致秕籽。
以上为导致向日葵秕籽的原因和解决方案,其实,还有很多原因也会导致秕籽现象发生,例如:向日葵褐斑病、菌核病等。因此,在种植过程中除了避免以上种植经验不足导致的秕籽现象外,还要做到精细管理、科学种植。如果遇到病害还应该多去咨询专业技术人员。相信,经过全方位的预防和科学的用药管理,向日葵定能取得良好的收成和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