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 食虫草 > 食虫草游戏 > 正文 > 正文

有多少好书,被好好读过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1/12/13 12:38:11

有多少好书,被好好读过?

文/李欣01

最近读到傅国涌编的《寻找语文之美》(上、下)。此书选编了很多经典的名篇,屈原、苏轼、李白、屠格涅夫、海涅、纪伯伦、博尔赫斯……无数大名鼎鼎的作家赫然在列;《沉思录》《天问》《上帝与自然哲学》《苦雨》《像山一样思考》……闪耀着亘古不熄光芒的篇章扑面而来。我的几位教师朋友,看过后都欣喜地赞叹不已:选编极有水平,文字实在太美。

我也赞叹不已,但却并不欣喜。

因为有很多,我都不太读得下去。

古罗马的马可,黎巴嫩的纪伯伦,他们写的每句话都蕴含着哲理意味,组合在一起却是一种朦胧,我无法窥视真相;苏轼和张岱的文言,字字句句都美如温润的玉,可我读着却云山雾里;刘若愚、余光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,广博细致,我剥不开这枚石榴的外皮,即使知道里面是如珍珠一般的籽粒。

才读几页,已然茫然,恍在忘川。

我虽并不算好学,但毕竟教着语文,多多少少断断续续也一直看着书,可现在我却突然觉得——我并非会阅读。

多年来我看着自以为“文学”的书籍,大多不过是只能归为“故事”一类的通俗小说。即使这样,还常常去头扔尾,掐去铺垫,挑着自己感兴趣的章节,犹如看电视连续剧按着“快进”。余下的阅读时间,更是基本交给了各种时更讯息——朋友圈、天涯杂谈、热点新闻、家长里短。大多只是浏览,看过即过,依然犹如忘川。

我的阅读,充其量算消遣式阅读。

02

想起班上孩子们才做的一道综合运用题: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书,你为什么喜欢它?

收到答卷,放眼望去,我却以为是道选择题,因为70%以上的考卷,四大名著赫然在目,喜欢的理由同出一辙,因为够经典,够好。

我有欲哭无泪的冲动。

除开答卷套路因素,难道一个六年级的孩子心里面找不到另一本铭刻的书?我敢保证,这群回答《红楼梦》《三国演义》《西游记》《水浒传》的孩子们,一大半都不过知道小说的大致梗概,其中很多应该从未翻开书过。

很讽刺,很真实,很冷。

有人说,读书生涯,从未遇见崇拜的作家或作品,是一件极其遗憾的事;那么身为语文老师,如果你没有将好的作家、作品推荐给学生,几乎就是失职。这几年,其实我给班上学生推荐了不少书,可这些书,真如飞鸟划过天空,不曾给学生留下太深的印象。

发下卷子,我忍不住质问学生:《天蓝色彼岸》呢?《神奇的收费亭》?《绿山墙的安妮》呢?《青铜葵花》和《鲁滨逊漂流记》呢?这些你们都没印象了吗?

等来的,是理直气壮的答案:看太久记不清了;以及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答案:我没看全……

他们,犹在忘川。

03

不得不书,这是一个最好的阅读时代。只要愿意,你一定会有书读,无须点灯费蜡熬夜抄书,无须东寻西找求书若渴;

也不得不说,这是最坏的读书时代。浩瀚书海涛声震天,节奏紧张丰富多彩的生活,更是让人难有整块的读书空闲。

一份书单,少则十几本多则几十上百本,爱子心切的家长从来不会舍不得。书,一买一摞,一扔一摞。旧的还是新的,新的已成旧的。有多少本,从头至尾翻过?更别说,从头至尾看过了!

有趣的故事,好玩的情节,逗比的插图,孩子们囫囵吞枣张冠李戴读了不少,收获却不多。有多少本,真真正正地读过?

家长老师都说,愿意读书就好,只要是书,总有好处。阅读书单,阅读打卡,比的都是量。一周一本不算快,一年几十本不算多。

有的记录甚至需要写下看了多少页,用时多长。再加上一本书写工整,制作精美的好词好句摘抄本,足以骄傲。

可是,这样的速度和广度,追求着可视化成果的海量阅读,真的有用吗?

04

是哪一位大家总结过的呢?凡是说写作没有技巧的人,往往自己就受过严格的技巧练习。这句话如果引申到阅读上,可不可以这样理解,凡是认为阅读应该随心所欲的人,是因为他已经有极深厚的文学基础。

阅读,其实不可以漫无目的。虽然阅读的本质是为了自然地与书交流,让它成为一种生活,但是阅读作为一种能力,是需要习得和锻炼的。儿童阅读更有为孩子打下精神底色的作用,阅读力的培养,不能只依靠随性的自主阅读。

耐心,是阅读的能力。

仔细想了想,我印象最深刻的书,是《红楼梦》。初三那年,紧迫感和自觉性,让我自己收掉了各种小说,只留一部《红楼梦》放在床头。于那时的我来说,半文半白没什么波澜起伏的文字,实在无法入迷。每天翻个三五页,权当休息,读着读着便睡去,常常反复读。也因此,这部书我读的慢而细。几年后百家讲坛和蒋勋《细说红楼》的横空出世,我突然有种曾伴岁月的“旧时相识”之感,看完听完再找来白先勇的《细说红楼梦》,再看《红楼梦》,更觉得处处玄机,字字精彩。直到现在,再没有哪部书读的如此细致,伴我如此长久,带着我的体温的记忆。当年不甚“有味儿”的书,却在岁月的沉淀中慢慢发酵,带来意想不到的滋味。

儿童阅读,的确由兴趣入门。好玩的书,有趣的故事,常常才有足够的吸引力。但若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,便不能只由着兴趣,“读想读的,不喜欢就放弃。”这种观点我觉得要辩证地看。管建刚老师曾说,在写作这件事上,写作意志比写作兴趣还重要的写作能力。对于阅读来讲,培养阅读的耐心和意志,至少和培养阅读兴趣,有同样的价值。尤其是已经有阅读兴趣的孩子,阅读耐心和阅读意志,更为重要。

毕竟,有的书要慢慢读,才能发现它是一本好书。

熟练,是阅读的能力。

苏轼在黄州时,朱载上去看他。朱载上在客厅等了很久,苏轼才出来,因为他在做功课。朱问:“每天的功课是什么?”苏轼回答:“抄《汉书》。”

朱载上惊讶了:“您还用得着抄书?”苏轼说:“这是我第三次抄《汉书》了。开始一段事抄三个字,后来一段事抄两个字,现在一段事抄一个字。”

朱载上请求:“把您抄的书给我看看行吗?”苏轼立即取出一册抄书给:“请您说一个字。”朱载上就随便挑了一个字,苏东坡立马背出数百字,无一差错。

苏轼晚年时曾对弟子王古说:“我每读一部经典,都是从头抄到尾。”

举这个例子当然不是为了讲苏轼有抄书的爱好,也并非在赞扬他的勤奋好学,而是想表达,抄与背,是他阅读的方式。苏轼看过的许多书,都以这种方式留在了他的生命里,成就了他的精神底色和文学修养。

清文人张潮曾说,“藏书不难,能看为难;看书不难,能读为难;读书不难,能用为难;用书不难,能记为难。”张潮和苏轼,同样的阅读观点是,熟。

熟悉,才会理解,才会应用,才会化为自己的思考。浅尝辄止囫囵吞枣的阅读,只不过消遣。所以朱熹才说:“书不必多,但要极熟。”

当然,时间是常量,熟悉和广博之间有必然的矛盾。无论如何取舍,对于经典作品熟读的能力,是必须的。

选择,是阅读的能力。

一本《红楼梦》和一本《爆笑校园》摆在孩子面前,他会选择哪一本呢?儿童文学《青鸟》《柳林风声》,如果没有足够的引导,所有孩子都能读的兴趣盎然吗?《一百条裙子》常常出现在三四年级的推荐书目中,你能看出什么?校园欺凌?友善?尊重?还是平等?

快餐式儿童文学作品受孩子热捧,是因为符合他们的阅读口味,轻松,简单,或贴近生活,或富于幻想。因为不存在阅读难度,所以可以毫不犹豫的选择。经典的儿童文学,则常常需要引导、交流和讨论,在这个过程中琢磨和体味,最终成为一种生命的体验。让孩子们明白阅读的价值,对作品有自己的品鉴能力,才会在选择时学会取舍。

真正可以停留在生命中的阅读,才是可以为精神奠基的作品。书海无涯,不可穷尽,用心潜读,无须求速求全。

“读书并不在多,最重要的是选得精,读得彻底,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,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;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,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。”朱光潜先生在《谈读书》中的这段话,很好的诠释了我们应该如何阅读。

读书原为自己受益,价值不在读多读少。选择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,沉下心来,切己涵泳,体味揣摩,让它真正走进自己的生活,这时,才能体会“熟读深思子自知”的含义。

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。”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,我渐渐明白它的要义,摸索到它的规律。它是天大地大、广博深情的一间教室,我将沉浸其中,寻找语文之美,让时光慢慢踱在背后。

静下心来,在词语的密林间缓步而行,呼吸每一个文字散发的迷人芬芳。

慢慢读,欣赏啊!

点击阅读:新京报年度好书88本入围书单郭史光宏

深度阅读:儿童阅读的最高境界张祖庆:教师如何开发自己的精神宇宙老师,你的到只差这个书单亲子阅读的七大误区与应对策略亲子阅读,六问六答张祖庆:儿童阅读,请温柔以待阅读,本来就是一个迷人的动词张祖庆:儿童阅读,何必画地为牢张祖庆

永远年轻,永远热泪盈眶!

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shichongcaoa.com/sccyx/8985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热点文章

    •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
  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    推荐文章

    •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
    • 没有推荐文章

    Copyright © 2012-2020 食虫草版权所有



    现在时间: